实施,并将其实施纳入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计划。
可能的适应战略包括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调整农业生产布局,建立优势农产品产业带,提高农业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 推进多树种、多树种、多形式、多层次植树造林,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等林业重点工程,提高森林适应气候变化能力。 加强防洪、抗旱、供水等基础设施建设,节约用水,提高防洪、抗旱、水资源短缺适应能力。 加强海岸防护堤坝工程建设等技术措施,提高海岸带适应海平面上升的能力等。
论文:全球变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及其应对措施
全球变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及其应对措施
气候变化是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关心的全球性问题。 应对气候变化与国家能源战略、粮食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因此气候变化越来越成为关系到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和长远利益的重大问题。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在《气候变化第三次评估报告》,2001上表示,从1750年以来,到2000年为止,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了约31。 20世纪地表平均温度上升了0.4、0.8吗? 预计到2100年,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将从2000年的368ppmv增加到490~1260ppmv,全球平均地表气温将增加1.4~5.8
C、海平面上升0.09~0.88 m,其变化速度是过去1万年所未有的。 而且,这种人为的气候变化将持续几个世纪。 气候变化可能对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产生重大影响,如加剧干旱和半干旱地区荒漠化,危害海岸带环境和生态系统,增加暴雨、冰雹、洪水等灾害性和极端气候事件的发生频率和强度,加大其影响范围和程度等,这些都影响着人类社会
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1992年通过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确立了稳定大气中温室效应气体浓度的最终目标。 1997年在日本京都举行的第三届缔约方会议通过了《京都议定书》,为发达国家制定了量化的温室气体减排目标。 公约和议定书都强调适应气候变化的重要性。
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家,也是受全球变暖影响的国家。 根据观测,过去100年全国平均气温上升了0.7~0.8?模型预测到2020年温度将上升0.2,3.7? 到2100年温度会上升1.3、8.9吗? 到2050年,我国沿海海平面将上升约12,50厘米。 极端气候变化的发生概率也会改变。 气候变化给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严峻挑战。
气候变化对我国的影响是现实而多方面的,目前观测到的主要影响是:沿海海平面每年上升1,3 mm,渤海和黄海北部冰情等级下降,西北冰川面积减少21,西藏冻土最大减少4,5m,20世纪80年代以来,春季物候期为春季
气候变化继续对我国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产生重要影响,特别是对能源生产、能源密集型工业生产、农牧业生产、森林与草地、水资源供需、沿海地带等影响显著,且这些影响以负面为主,部分影响具有不可逆转性。 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增加,产量的变动变大。 小麦、水稻、玉米三大作物均以减产为主。 2050年以后受到的冲击会更大,威胁到粮食安全。
近40年来,6条河流实测径流量均呈下降趋势,未来50,100年,北方地区部分省份年平均径流量减少2,10,而南方地区平均增加24。 32010年、200年西部地区年缺水量预计约为200亿m。
海岸带在应对气候变化和海平面上升方面与欧美不同,风暴潮极端气候事件是沿海灾害的主要原因,黄河、长江、珠江三角洲是最脆弱的地区。 到2030年我国沿海海平面上升幅度为0.01~0.16m。 影响我国沿海地区的社会经济。
全球变暖与热浪频率和强度的增加、极端高温事件造成的死亡人数
严重的疾病增加。 气候变化将增加心血管病、疟疾、登革热、中暑等疾病的发生程度和范围。
气候变化严重影响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以及旅游者的安全和行为。 有时会严重打击旅游业。
全球变暖将加剧未来我国空调制冷电力消费的持续增长趋势,给保障电力供应带来更大压力。 气候变化导致的冻土融化也给青藏铁路等重大建设工程带来不利影响。
气候变化对地区的影响不同,除了短期内有利于东北农业、西北水资源和西藏草地畜牧业外,其他地区大多以不利影响为主。
气候变化对环境的影响显著,多方面严重。 为避免和避免气候变化对我国区域经济和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认真采取农业、森林、水资源、海岸带等适应措施,建立气候变化监测预警系统,提高应对气候变化和极端气候事件的能力,不加强气候变化适应技术的研究与开发选择应对气候变化及其影响问题、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无悔”对策和措施,并将其实施纳入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规划。
文章来源:《天然气技术与经济》 网址: http://www.trqjsyjj.cn/zonghexinwen/2022/1213/600.html
天然气技术与经济投稿 | 天然气技术与经济编辑部| 天然气技术与经济版面费 | 天然气技术与经济论文发表 | 天然气技术与经济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21 《天然气技术与经济》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